-
什么是生命周期评价
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即LCA)。是指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进入自然生态环境的废物和污染物越来越多,超出了自然界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影响。同时工业化也将使自然资源的消耗超出其恢复能力,进而破坏全球生态环境的平衡。因此人们越来越希望有一种方法对其所从事各类活动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有一个彻底、全面、综合的了解,能够评估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即从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的生产直至产品使用后的处置对环境的影响,以便寻求机会采取对策减轻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生命周期评价就是国际上普遍认同的为达到上述目的的方法,是一种用于评价产品或服务相关的环境因素及其整个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工具。
LCA的发展经历了从思想萌芽、学术探讨到广泛关注和迅速发展等几个阶段。生命周期评价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开展的一系列针对包装品德分析和评价。其开始的标志是1969年美国中西部研究所(MRI)开展的针对可口可乐公司的饮料容器从原材料采掘到废弃物最终处理的全过程进行的跟踪与定量分析。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政府开始积极支持并参与LCA的研究,并且将研究的重点从单个产品的分析评价转移到更大的能源保护目标的制定上。80年代初,由于缺乏统一的研究方法和缺少可靠数据等原因,LCA受关注程度大幅下降。直到1984年,“瑞士联邦材料测试与研究实验室”为瑞士环境部开展了一项有关包装材料的研究,首次采用了健康标准评估系统,为后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区域性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普及以及可持续行动计划的兴起,大量的LCA研究重新开始,其研究结果也受到公众和社会的日益关注。199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起草ISO14000国际标准,正式将生命周期评价纳入该体系,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生命周期评价的过程是:首先辨识和量化整个生命周期阶段中能量和物质的消耗以及环境释放,然后评价这些消耗和释放对环境的影响,最后辨识和评价减少这些影响的机会。生命周期评价注重研究系统在生态健康、人类健康和资源消耗领域内的环境影响。
2009-11-17
-
生态规划知多少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诸如城市规划、环境规划和生态规划等名词,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规划呢?
生态规划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别、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如城市)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生态系统结构(如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营养结构等)与功能(如物质循环、生产力、抗干扰等)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生态规划与我们所熟知的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不同。城市规划重点强调根据国家的建设方针策略,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合理的确定城市合理的发展目标、布局以及建筑密度等,可以说是城市物质空间和硬质景观的规划;环境规划强调规划区域内大气、水体、噪声及固废等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估和调控管理;而生态规划则强调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重视规划区域内城乡生态系统的人工生态因子(如土地利用状况、产业布局状况、环境污染状况、人口密度以及建筑、桥梁、道路等)和自然生态因子(气候、水系、地形地貌、生物多样性、资源状况等)的动态变化过程和相互作用特征,研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进而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紧密结合,是联系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的桥梁,其内涵和深度都更高,目的是促进区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持续共生,协调发展。
生态规划的主要程序包括:1、确立规划范围与规划目标;2、搜集规划区的自然与人为资料;3、根据规划目标综合分析,提取在第二步收集的资料;4、对各主要因素及各种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进行适宜度分析,确定适应性等级;5、综合适应性图的建立。
2009-11-17
-
碳循环和CO2排放
碳是地球上一切生物体中最基本的成分,占有机体比重的45%以上。地球上的碳主要存在于岩石圈、化石燃料、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当中。碳循环是指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几个不同的碳库之间,通过燃料燃烧、光和作用、动植物呼吸等过程在不同的碳库之间流动、转化而形成循环的过程。岩石圈和化石燃料当中的碳占总量的99.9%,是碳最主要的贮存库,但是这两个碳库中碳的活动缓慢,参与循环的数量很少。
绿色植物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经过光合作用转化为碳化合物,经过食物链的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把摄入体内的一部分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入大气,另一部分则构成生物的机体或在机体内贮存。动、植物死后,残体中的碳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成为二氧化碳而最终排入大气。另一方面,二氧化碳可由大气进入海水,也可由海水进入大气。这种交换发生在气和水的界面处,由于风和波浪的作用而加强。
一小部分的动、植物残体在被分解之前即被沉积物所掩埋而成为有机沉积物,经过悠长的年代,在热能和压力作用下转变成矿物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当它们在风化过程中或作为燃料燃烧时,其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入大气。
工业革命后,人类消耗矿物燃料的量急剧增加,大大加速了碳从化石燃料到大气之间的转化,对碳循环发生重大影响。如从1949年到1969年,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以及其他工业活动,二氧化碳的生成量估计每年增加4.8%,其结果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这样就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可能导致气候异常。
2009-11-08
-
为什么要分类回收生活垃圾
我们生活当中每天都会扔出许多生活垃圾,目前城市当中对生活垃圾多采取填埋的方法处理。垃圾填埋的费用很高,处理1吨垃圾的费用约为200元至300元人民币。另外,还存在着占用土地资源,污染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等问题。
垃圾分类可以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垃圾分类处理的优点如下:
1、减少占地: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50%以上;
2、减少环境污染:废弃的电池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的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危害;
3、变废为宝: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废塑料占生活垃圾的4-7%。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1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1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生活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我们应珍惜这个小本大利的资源。
中国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还处于起步阶段,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目前存在着分类不细,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督等问题,因此我们通过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9-11-08
-
什么是生活垃圾零废弃
零废弃(Zero waste)是指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可以作为其他产业的原料加以利用,实现生活垃圾再利用的最大化。方法是运用可持续发展原则,管理资源和废弃物,目标是消除废弃物及有毒物质排放,减少所需资源,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
“零废弃”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发源于澳大利亚,并很快为世界多个国家所接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倡。生活垃圾零废弃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上,并且有所深入和提高。垃圾分类回收无法避免废弃和毒害,并且只强调增加回收,零废弃旨在减少废弃生产,避免生产毒害,强调物尽其用。
要实现生活垃圾零废弃,首先要更新观念,认识到自然界不存在无用之物,唯一制造废弃物的生物是人,物尽其用,要寻找它的附加价值,真正树立起垃圾也是资源,而且是宝贵的再生资源的新概念,通过各种手段减少垃圾的产生,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最终实现零废弃。其次,需要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加大宣传和推行力度。北京市政府一直相当重视垃圾的回收利用,并决定在2009年设立100多个试点,推行生活垃圾零废弃。同时,要开发和推行生活垃圾再利用的科学技术,将零废弃落到实处。目前,一些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已经开展了生活垃圾堆肥等技术,为实现生活垃圾零废弃提供了科技支持。北京市目前已经有两家垃圾堆肥处理厂,平均日处理能力300t,年产堆肥2万t。然而由于垃圾肥本身的品质和人民对垃圾肥的认识问题,使得垃圾肥销售量很有限,因此进一步提倡垃圾的回收利用,使垃圾分类回收和垃圾零废弃等理念深入人心,才能够真正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
2009-11-08
-
臭氧功与过
我们经常会听到或看到这样的报道,由于臭氧层臭氧的减少,导致紫外线增加,危害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又有报道近地层臭氧污染,将导致人类的疾病增加。人们不禁要问,臭氧多到底好不好呢?
臭氧是大气层中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在大气中的含量和分布直接影响大气的辐射平衡,进而影响全球和局部气候的变化。大气层中大约90%的臭氧存在于平流层中,只有10%存在于对流层和近地层中。存在于平流层中的臭氧像一个巨大的过滤网,可以吸收和过滤掉太阳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线,有效地保护着地球上生物的生存。而存在于近地层中的臭氧浓度超过一定程度时,就是一种非常有害的污染气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动植物生长。
近地层臭氧浓度增加是怎样造成的呢?臭氧不是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的,而是由汽车尾气、石油化工等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合适的光照、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随着城市发展、能源结构的转变、城市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高浓度臭氧污染将成为大气污染中的突出问题。一方面,臭氧会刺激肺呼吸道,使人出现呼吸困难、咳嗽、深呼吸疼痛,以及室外活动或运动时的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方面,臭氧污染通过降低植物叶片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净同化作用,改变同化物的分配,进而抑制植物生长和加速植物老化,使植物容易遭受病虫害、其他污染物,以及极端天气的影响,造成农作物减产。
2009-11-08
-
沙尘暴
沙尘暴是一种会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强烈影响的恶劣天气,属于沙尘天气的一种。沙尘天气可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浮尘,指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扬沙,指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沙尘暴,指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强沙尘暴,则指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模糊不清,十分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
实际上,沙尘暴(Sand Duststorm)是沙暴(Sandstorm)和尘暴(Duststorm)两者兼有的总称。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很少,地表异常干燥,土壤松散,抗风蚀能力很弱,在有大风刮过时,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沙尘暴天气。
沙尘暴频频发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标志之一,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也有人为因素,在不适宜栽植或者开垦的地区种植树木或者开垦农田,都会导致土壤裸露,增加沙尘暴发生的概率,并且会加速荒漠化的进程。因此应该采取适当的治理方式,从源头控制沙尘暴的发生。
客观地讲,沙尘天气虽然不好,但其影响并不一定全部是负面的。尘土是富含钙质的,它可以中和酸性的如二氧化硫等物质,对于日本等酸雨多发国来说,是有一定益处的。尘土在飞行途中掉进海里,对于海洋生物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营养品。
2009-11-03
-
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在进行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和开发活动时,对该活动可能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估,制定防止或减少环境损害的措施,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报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批后再进行设计和建设的各项规定的总称。
根据时间顺序,环境影响评价一般分为环境质量评价(主要为环境现状质量评价)、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以及环境影响后的评价。按评价要素不同可分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根据开发建设活动的规模和种类,可分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评)、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环评)、技术和产品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其中我们平时所了解的多为是项目环评,而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除了单纯的项目建设外,很多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都制定了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但是近几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某些经济发展规划,相对于具体的建设项目来说,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更巨大,范围更广泛,因此应该在制定发展规划之前,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 的问题出现。
早在1979年,我国就把项目环评作为法律制度确立了下来,以后陆续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律均含有项目环评的原则规定,2002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不仅把项目环评也把规划环评作为法律制度确立了下来。除此之外,国家相关部门和专家已经对战略环评十分关注,力求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发展制定过程当中,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从最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的矛盾,实现持续发展。
2009-11-03
-
自来水常见异常现象及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自来水异常现象,那么这些现象到底是有什么引起的呢?
水发浑,是由于管道破裂,抢修过程中带入了泥沙引起;水发黄的原因是于镀锌管道因长年使用或管材质量问题造成锈蚀而形成的自来水二次污染;水发白是由于溶入水中的空气经压力作用分解成微小气泡或者漂白粉产生一种轻微白灰色引起;水发红则是因为输配水管道内壁腐败形成铁锈,三价的铁溶于水后表现为棕红色;水发黑,锰氧化后沉积于管壁上,在恢复供水或水流速度变化较快时剥离下来发生水变黑现象;我们平时烧水后在盛水容器中出现的水垢是因为水在加热时,溶解的钙、镁离子与某些酸根离子形成的不溶于水的化合物或混合物,从水中析出而形成的沉淀。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2009-11-03
-
什么是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里斯教授(William E.Rees)提出。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和生产活动都需要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并且产生大量的废物,生态足迹就是用土地和水域的面积来估算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从而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即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产力能力的土地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比如说,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的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因此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只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铁路等的巨脚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脚印大小。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严重。在生态足迹计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被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水域)等6种生物生产面积类型。
生态足迹的意义不在强调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有多严重,而是探讨人类持续依赖自然以及要怎么做才能保障地球的承受力,不仅可以用来评估目前人类活动的永续性,在建立共识及协助决策上也有积极的意义。
2009-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