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 生态环境中心召开可持续发展会议之2025:生态环境与星球健康研讨会
    5月1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召开可持续发展会议之2025:生态环境与星球健康研讨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北京师范大学余刚院士受邀出席,中心领导、两院院士、学术委员会及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科研人员、博士后及研究生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占剑主持。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作主旨报告,回顾了中心自成立以来在服务国家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作出的贡献,总结了中心在重要科学发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及环境治理系统性解决方案等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他表示,中心作为一所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生态环境科研机构,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应整体、全面的持续推动和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康乐院士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蝗虫群聚信息素的发现、合成与应用,既为解决生物灾害防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可借鉴的方法论。张远航院士系统回顾了我国不同发展阶段大气污染的基本特征、国家科技计划总体布局及标志性成果,深入分析了新格局下大气环境科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余刚院士围绕科技需求分析、发展趋势差距、科技战略目标和科技任务对策等方面,重点介绍了面向美丽中国的新污染物治理科技战略研究。参会人员与报告人积极互动,交流探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曲久辉院士对三位特邀专家的精彩分享及对中心科技创新的指导与支持表示由衷感谢,他结合特邀报告内容分享了思考与体会,并对中心相关领域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指导意见。贺泓院士强调了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融入到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工作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阳志云研究员表示,中心一直以来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希望中心继续发挥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方面的特色与优势,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庄媛研究员代表青年职工表达了对中心老一辈科学家的敬仰之情,陈水清同学作为研究生代表,结合研究方向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与科研体会。大家一致表示,要牢记责任使命,为加快抢占生态环境科技制高点,积极贡献青春力量。占剑在发言中表示,本次会议报告和研讨发言,内容涵盖从微观到宏观多尺度研究,充分体现了对生态环境领域科技的思考与探索的广度和深度,将为中心今后的科研工作带来重要启示。本次可持续发展会议旨在深入回顾我国生态环境科研事业的奋进历程,探讨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路径,促进生态环境领域学科交叉融合,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新视角、新思路,为推动中心加快抢占生态环境科技制高点提供有力保障,共同为科学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作主旨发言康乐院士作特邀报告张远航院士作特邀报告余刚院士作特邀报告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曲久辉院士发言贺泓院士发言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阳志云研究员发言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占剑主持青年科研骨干研讨交流会议现场会议现场科技开发处2025年5月20日<!--!doctype-->
    2025-05-20
  • 2025年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5月16-19日,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发起的“可持续发展会议2025之生态环境与星球健康”在中心成功召开。来自美国、英国、荷兰、芬兰、西班牙、瑞士、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斯里兰卡等11个国家的18位科学家、教育家、管理者与中国学者齐聚北京,共同探索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跨学科创新方案。国际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担任大会主席。会议聚焦全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围绕“星球健康”的跨学科研究,设置5个主题:环境污染与健康效应、饮用水复合污染与可持续供水、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效益、大气污染与低碳路径、土壤污染与同一健康。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澳大利亚皇家化学会会士、美国化学会著名国际期刊ES&T执行主编、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David Waite,2024年李光耀水奖获得者、荷兰KWR水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授Gertjan Medema,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雪城大学杰出教授Charles T. Driscoll,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洛桑研究所教授Steve P. McGrath,东京大学教授Kazunari Domen等5位国际顶尖专家,以及中心研究员廖春阳、刘刚、郑华先后发表了主旨演讲。在圆桌讨论环节,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昆士兰大学、赫尔辛基大学、莫勒图沃大学的5位国际学者与中心青年科学家就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思路和实践经验展开了热烈交流,共同展望One-Health框架下的合作未来。可持续发展会议是中心于2024年创办的国际研讨会,迄今已邀请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46个机构的75位国际顶尖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共同倡议One-Health理念,为科学促进全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朱永官院士做大会致辞 主旨报告现场     圆桌讨论现场国际合作处2025年5月19日
    2025-05-19
  • 李英明等在北极生态系统中有机磷酸酯的生物积累行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5年4月,重点实验室张庆华研究组李英明等人在北极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中有机磷酸酯(OPEs)的生物富集与营养级传递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Bioaccumulation and Trophic Transfer of Organophosphate Esters (OPEs) in Arctic Terrestrial and Benthic Marine Ecosystems”为题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DOI: 10.1021/acs.est.4c13957)。OPEs作为传统卤代阻燃剂的重要替代品,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使用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OPEs极易通过挥发、浸出等途径释放到环境中,并可能通过生物富集和放大效应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现有研究表明,OPEs具有长距离迁移特性,能够通过大气环流和海洋洋流等途径迁移至偏远地区。北极地区的人类活动和污染物的工业排放极少,为研究全球性污染物的环境迁移转化行为提供了理想场所。然而,目前关于OPEs在北极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赋存特征与生物积累规律的认识仍存在显著不足,对其在极地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缺乏系统性评估。本研究对北极斯瓦尔巴地区土壤、植物、海洋沉积物与生物中的10种OPEs进行了检测分析。北极环境中OPEs的含量与其他地区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单体TEP、TCIPP、TCEP和TBOEP在多个介质中普遍占据优势。陆地环境中,OPEs的生物富集因子(BCF)计算结果远大于1,表明存在明显的生物富集行为。底栖海洋食物网中,∑10OPEs的营养级放大因子(TMF)为0.5,且大多数单体的TMF值均小于1,呈现显著的营养级稀释趋势。对数辛醇-水分配系数(log KOW)与logBCF、logTMF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中等亲脂性的OPEs单体具有较高的生物积累潜力。本研究首次对北极偏远地区生态系统中OPEs的生物富集规律和营养级传递行为进行了全面解析,为深入理解新污染物在全球尺度下的环境归趋和生态风险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生董程,通讯作者为李英明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等项目的支持。环境化学与环境毒理重点实验室 2025年5月8日<!--!doctype-->
    2025-05-08
  • 陆达伟等在NC发文揭示PM同位素大数据溯源应用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桂斌院士团队陆达伟等在PM同位素大数据的溯源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Blockchain-based isotopic big data-driven tracing of global PM sources and interventions”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DOI:10.1038/s41467-025-59220-4)。大气颗粒物(PM)污染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与公共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准确识别PM的排放源及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是实现高水平大气环境保护的关键。然而,由于“干预→源→PM”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仅依赖PM及其组分浓度来判断来源与干预效果,面临严峻挑战。为突破这一瓶颈,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PM同位素大数据的直接示踪策略。通过对全球1890起大气污染事件中采集的高维PM同位素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同位素指纹在全球跨时空大气污染溯源方面具有独立指示的优势。进一步,研究团队构建了不同PM组分的源同位素地图,并结合蒙特卡罗算法,解析了各区域PM组分的来源结构。进一步分析近20年的同位素大数据,揭示了PM不同组分的来源演变规律,识别出典型污染组分干预措施的实际效果。研究发现,PM组分的源排放与干预响应之间普遍存在不同步现象。据此,团队提出构建以同位素指纹为导向的干预动态调整系统,并探讨了未来在“双碳”背景下PM污染可能的发展趋势。本研究突破了传统PM同位素溯源方法受限于“单组分、单点位”分析,难以解释远距离传输和多组分复合污染的局限性。通过将环境同位素分析与先进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研究团队构建了一套适用于长时间尺度、大空间范围的多组分PM整体溯源的数据驱动方法体系,并成功实现了干预措施的化学指纹示踪。为确保PM来源识别与干预评估的准确性与可追溯性,团队基于区块链的同位素数据加密与存证技术,对全球范围内的PM及其潜在来源的同位素指纹信息进行加密管理。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数据安全性,也为未来推动PM同位素领域的国际合作与数据共享奠定了可靠基础。图. 数据驱动的PM同位素溯源平台本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山东大学、云南大学、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南京大学、美国普渡大学、青岛大学、江汉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2021级博士生黄俞铭,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陆达伟研究员、山东大学宗政研究员和云南大学张静唯副教授。本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相关项目的资助。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9220-4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5年4月29日<!--!doctype-->
    2025-04-29
  • 喜报:曲久辉院士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生态环境中心曲久辉院士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人民的楷模、国家的栋梁,全社会要学习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要珍惜荣誉、保持本色,继续努力、再立新功。曲久辉院士长期从事饮用水安全保障研究及应用,带领团队突破受污染水源生态修复、水质深度净化、供水安全输配等关键技术,创建城乡全覆盖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与应用体系,支撑我国提前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6.1,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可持续发展杰出水研究奖。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每五年评选一次,是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重大贡献者的荣誉称号,旨在弘扬劳模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弘扬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伟大品格。今年是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后,首次开展全国性劳模表彰。科技开发处人事处2025年4月29日<!--!doctype-->
    2025-04-29
  • 低温介导锰基纳米制剂组装及其肿瘤成像与治疗
    2025年4月,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彭汉勇课题组在核酸纳米合成技术及其诊疗应用方向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Spherical Nucleic Acids-Directed Cryosynthesis of Manganese Nanoagents for Tumor Imaging and Therapy”为题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期刊上。DNA酶(DNAzyme)作为一类具有催化功能的核酸分子,可通过特异性识别并切割肿瘤相关mRNA分子,在肿瘤的分子诊断与靶向治疗领域展现出革命性应用前景。然而其生物医学转化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细胞内源性金属辅因子(如Mn2+)浓度难以满足DNAzyme激活的催化需求;另一方面,外源性补充的游离Mn2+因血液半衰期短及非特异性分布,导致其在病灶部位的有效富集度与治疗效能显著受限。针对上述瓶颈问题,研究者开发了基于二氧化锰(MnO2)或磷酸钙(Mn/Ca-PO4)的锰基纳米递送系统,通过肿瘤微环境响应机制(如谷胱甘肽介导的还原反应)实现可控释放活性Mn2+,同时延长其体内循环时间。但现行合成策略存在显著缺陷:材料制备过程中的掺杂工艺及高价态锰(Mn4+)的还原依赖性,导致Mn2+负载容量受限,且存在生物降解动力学迟缓、活性组分释放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开发简便可控的合成与释放策略,并构建新型高效多功能锰基纳米载体体系,成为当前实现DNAzyme精准诊疗效能最大化的亟待突破的关键问题。图 多功能DNA模板化碳酸锰纳米颗粒(DtMnP)的制备与诊疗应用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彭汉勇团队开发了一种温度调控的合成策略,用于制备多功能DNA模板化碳酸锰纳米颗粒(DtMnP)。该制备过程包含三个阶段:(1)以球形核酸(DNAzyme功能化的金纳米颗粒)为支架,通过磷酸配位实现Mn2+可控沉积,引发碳酸锰的异相成核;(2)通过调节温度来改变碳酸锰的溶解常数(Ksp),在液氮条件下快速冷冻促使纳米颗粒沿DNA模板生长;(3)冷冻干燥使纳米颗粒稳定,便于长期稳定保存,避免了传统纳米颗粒溶液常见的聚集问题。DtMnP具有pH响应性释放的特点,在肿瘤微酸环境条件(pH 5.5)下,60分钟内可释放出90%的Mn2+。释放的Mn2+具有双重功能:(1)触发磁共振成像(MRI)的信号放大,实现MCF-7肿瘤的成像,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2)通过DNAzyme介导的EGR-1基因沉默(使mRNA下调60%),并结合Mn2+催化的芬顿反应产生具有细胞毒性的羟基自由基实现化学动力治疗(使MCF-7细胞凋亡率达到45%),从而发挥协同治疗的功效。该温度调控型核酸导向合成策略创新性地建立了一种普适性平台技术,不仅实现了多功能纳米颗粒的可控构筑,更通过核酸序列的模块化与功能化设计构建了灵活可编程的载体系统,显著提升了诊疗功能元件的按需组装能力。这种兼具肿瘤微环境响应特性和结构稳定性的纳米体系,为发展"诊-疗"联动的一体化纳米制剂提供了创新性技术路径。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助理研究员谢文菁、硕士研究生郝强军和硕士研究生叶子,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彭汉勇研究员。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基础与交叉前沿科研先导专项(B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青年基金等项目的支持。Spherical Nucleic Acids-Directed Cryosynthesis of Manganese Nanoagents for Tumor Imaging and TherapyWenjing Xie+, Qiangjun Hao+, Zi Ye+, Rui Sha, Bei Wen, Hailin Wang, Hongquan Zhang, Guohua Jia, X. Chris Le, Guibin Jiang, and Hanyong Peng*Angew.Chem. Int. Ed. 2025, e202503004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503004环境化学与环境毒理重点实验室2025年4月17日<!--!doctype-->
    2025-04-17
  • 杨敏应邀出席香港国际水务领袖高峰论坛
    应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水务署邀请,4月1日,环境科技海外合作中心主任杨敏研究员出席“国际水务领袖高峰论坛”,以“清洁饮用水:中国的成就及国际贡献”为题作大会发言,并作为特邀嘉宾主持“共建‘一带一路’水安全”专题研讨,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6)中清洁饮用水的具体要求,与来自尼泊尔、斯里兰卡和越南等国家的政府部门及科研机构代表展开深度对话,明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差异化需求,探讨中国在帮助其他国家实现饮用水安全保障目标方面的技术路径。本届论坛正值东江水供港60周年,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水务领域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业界代表等400余人,聚焦“智慧水务·高质量发展”主题,以创新思维共商可持续发展供水大计。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出席论坛。杨敏研究员发表大会主旨报告杨敏研究员主持“共建‘一带一路’水安全”专题研讨新华网:国际水务领袖高峰论坛在港举行环境科技海外合作中心国际合作处2025年4月3日
    2025-04-03
  • 刘睿课题组在Pd表面活性H行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睿课题组在活性H的生成和表面迁移行为原位追踪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该研究成果以“Reactive Hydrogen Species Behaviors on Pd/TiN: In situ SERS Guided Regulation for Chemoselective Hydrogena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it期刊上,并被选为热点文章(Hot paper)。作为催化加氢还原反应的关键步骤,活性H生成与迁移过程不仅直接影响贵金属催化剂的利用效率,更是调控产物选择性的基础。H2的解离和表面迁移过程非常复杂,不仅存在均列和异裂两个不同的解离方式, 生成的H物种还可以跨界面传输,迁移到载体表面,即所谓H-溢流过程。作为最小的, 且高度活泼的分析物,活性H物种分析和追踪颇具挑战性。为解决这一难题,刘睿课题组提出一种基于化学键示踪的策略,用于追踪活性氢的动态行为:H₂在Pd表面解离后形成Pd-H键,当活性H迁移至载体表面时则会形成对应的化学键(如在氮化物表面形成具有特征振动光谱的N-H键)。通过监测νPd-H振动峰可追踪H₂的解离过程,而νN-H振动峰则能指示活性H向TiN载体的迁移路径,从而实现通过N-H键对活性氢的示踪。结合原位光谱实验和理论计算,研究发现Pdₙ团簇位点在H2/D2解离、H/D向TiN转移以及H/D*在TiN表面迁移这三个关键过程中均展现出最低的能垒,可能是较为理想的催化加氢位点。图. 利用νN-D/νPd-D比值定量Pd1与Pdn位点相对丰度。基于上述结果,研究发展了以D2分子为探针,利用νN-D/νPd-D比值作为结构判据的原位SERS解析Pd位点结构新方法。通过该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合成方法制备的Pd/TiN催化剂,筛选了合成富集单原子(Pd1)和团簇(Pdₙ)的催化剂的方法。催化研究表明,Pd1/TiN催化剂通过异裂解离H₂和选择性还原硝基,在卤代硝基苯加氢反应中展现出卓越性能,可实现99.5%的卤代苯胺选择性。而Pd1/TiN催化剂在苯酚加氢反应中表现出独特的双功能特性:Pd团簇高效解离H₂产生活性氢物种(H-溢流效应),TiN作为反应中心催化苯酚加氢,二者协同作用实现了室温常压下的超高效率(>99.9%环己酮选择性,TOF>30min-1)。这一研究不仅揭示了Pd位点结构对活性H行为影响的机制,建立了Pd活性位点的光谱表征新方法,更为深入研究催化过程中的“合成—结构—活性”关系提供了参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张小玲为论文第一作者,刘睿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的支持。环境化学与环境毒理重点实验室2025年4月1日<!--!doctype-->
    2025-04-01
  • 刘睿课题组高精度温度场分布测量及表界面反应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2025年3月,刘睿课题组发展了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的表—界面亚微米尺度温度场分布测量方法,该方法为深入研究反应发生在表面还是界面这个有趣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研究以“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Based Spatial Temperature Profiling in Space-Confined Hollow Carbon Nanospheres for a Reaction Mechanism Study”为题,发表于Analytical Chemistry期刊。温度是最基本的物理化学参数之一,通过温度调控反应速率也是化学工程、能源转换及环境治理等领域常用的策略。近年来研究还发现,通过近场光热效应可以显著提升局部温度,精准加快限域空间内的化学反应速率。然而,传统测温技术普遍存在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不足的问题,难于满足亚微米的限域空间温度场的高灵敏分析。本研究结合金纳米颗粒的亚微米级空间定位特性与对温度敏感的苯异腈分子,成功构建了亚微米分辨率的表——界面空间温度测量方法。基于构建纳米传感器系统,深入解析了中空碳纳米球(HCNS)在光热转换过程中内部、外表界和体相溶液的温度梯度分布。利用发展的方法,研究证实了太阳辐照条件下HCNS纳米腔内部存在显著温升现象,并揭示出纳米腔与表面间的显著温差。结合温度场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反应动力学与温度间的关系,研究明确单原子铁活化过一硫酸盐氧化苯酚反应发生在催化剂-溶液的界面,而不是催化剂表面。该工作不仅为SERS纳米温度传感器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更通过反应位点空间定位为机理研究开辟了新维度。该工作获得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资助。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nalchem.4c06321<!--!doctype-->
    2025-03-31
  • 中心荣获中国科学院2024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工作先进单位
    近日,全院对2024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工作进行了评估,中心以综合排名前10%荣获“中国科学院2024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通报表彰中心在人员科技交流、项目组织实施、国合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的举措与成绩。中心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院党组关于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的任务部署,不断深化与世界一流机构的务实合作,利用多边机制进一步参与全球生态环境科技治理,扎实推进环境科技海外合作基地建设,以更高水平国际合作,支撑抢占生态环境科技制高点,服务国家及全球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处2025年3月28日<!--!doctype-->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