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成功举办第二届研究生学术快闪活动

日期:2025-10-16


为激发研究生科研兴趣、促进跨学科交流,中心于3月至9月举办了第二届“学海无涯 科学向新”研究生学术快闪活动。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研究成果展示,第二阶段为师生面对面交流。

在成果展示阶段,吉祥玉、曹轶群、潘忆遥、靳世琦、李芸五位同学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展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海报,海报题目依次为:“耕地流转对中国农户收入的影响: 教育的调节作用”、“环境液相界面中卤素阴离子-氧气协同活化机制研究”、“AMAP评估报告解读:气候变化对北极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新污染物的影响”、“基于时间梯度的城市社会基础设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碳纳米材料在增强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这些海报不仅在生态科研楼咖啡厅实体展出,也通过研究生会公众号同步呈现,充分展现了同学们扎实的科研功底与创新思维。此外,五位同学还为每幅海报精心录制了讲解视频,通过镜头娓娓道来研究背后的探索历程与故事,视频在公众号上一并发布,进一步丰富了展示形式,增强了成果的传播力与感染力。

成果展示结束后,中心于929日举办了青年导师面对面学术交流会,特邀杨磊研究员、王县伟研究员、古振澳副研究员三位导师,与研究生围绕科研探索与学术成长展开深入对谈。活动设置主旨报告、快闪分享及互动点评环节,现场交流热烈,有效营造了开放活跃的学术氛围。会上,杨磊老师作了题为《从观察到认知:生态学野外工作中的思考》的主旨报告。他结合多年野外科研经历,分享了在艰险环境中开展生态考察的实践与思考,并以“瀑布发现过程”为例,系统阐释了从现象观察到理论构建的完整科研路径。他还介绍了团队自主研发的水汽采集设备、花粉智能监测系统等创新工具,强调“在真实场景中发现问题,以技术手段解决问题”,鼓励同学们将野外实践与仪器研发相结合,在挑战中锤炼创新能力。在活动第一阶段展示研究成果的五位同学也分别作了精彩的快闪报告,凝练展示了各自的研究精华与实验体悟,展现出青年学子活跃的思维风貌。在导师点评环节,古振澳老师鼓励同学们“沉住气、全心投入”,指出科研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唯有持续深耕,才能实现突破并在探索中认识自我。王县伟老师则从青年学者成长角度出发,强调要在广泛阅读与不断实践中,系统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夯实学术发展的核心素养。

活动最后,教育处闵可发言。他表示,本次活动是中心在学术交流形式上的一次创新尝试,旨在打破传统汇报模式,通过引入青年教师深度参与,并融合“研究生分享+导师互动”及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切实为学生成长提供支持,营造开放、融合、进取的学术生态。未来,教育处将持续拓展和深化此类创新实践,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注入新动能。

活动照片



教育处

研究生会

20251016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