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产10万吨高纯系列聚合铝净水剂现代生产线一期开业庆典在淄博举行
年产10万吨高纯系列聚合铝净水剂现代生产线一期开业庆典
10月30日,山东中科天泽净水材料有限公司在山东淄博市举行年产10万吨高纯系列聚合铝净水剂现代生产线一期开业庆典。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曲久辉院士、汤鸿霄院士,科技部、环保部、中科院资环局,山东省科技厅、山东大学、生态环境中心科技处等部门领导和专家,以及淄博市地方领导出席庆典。
2009年,山东中科天泽净水材料有限公司通过引进生态环境中心相关课题组高纯系列聚合铝净水剂现代产业化技术等科研成果,注册资金2000万元,总投资1.2亿元,占地100余亩,规划年产十万吨高纯聚合氯化铝及其复合系列净水剂与净化材料,分期建设。该公司是目前国内外首座专门从事新型高效水处理药剂与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特大型现代化环保、花园式生产企业。2010年9月完成一期年产3万吨高纯聚合铝系列净水剂现代生产线建设。自生产以来,产品已广销国内外,供不应求。目前二期3万吨/年正在开工建设中。
高纯(纳米型)聚合铝系列絮凝剂现代化生产工艺技术项目是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和十五国家“863”计划课题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针对聚合铝絮凝剂的合成工艺、固化干燥工艺、生产运行技术参数和生产设备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性工程研究,使我国聚合铝絮凝剂产品品质和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该项目先后获得第三届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优秀项目奖、第十届北京市技术市场金桥奖项目一等奖和北京首届发明专利二等奖以及“十大技术成果转化之星”等称号。近年课题组大力推进该项目产业转化,成绩斐然。目前,国内新建的现代化、高品质聚合絮凝剂生产线基本采用此项目的专利技术和工艺设计,已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2010-11-17
-
分体式膜生物反应器项目获第十九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
获奖证书
9月8日至11日,由中国发明协会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九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在陕西省西安曲江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樊耀波完成的分体式膜生物反应器项目荣获本次发明展览会金奖。
本届展会以节能减排、服务三农、改善民生为重点,展示和交流近年来全国涌现出的新发明、新技术和新产品。经过十九届的成功举办,全国发明展览会已成为展示最新发明成果、传播科技理念、在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推动发明成果转化的标志性活动。
科技开发处
2010年10月12日
2010-10-12
-
生态环境中心科研成果获IWA全球创新项目奖
曲久辉研究员接受颁奖
第七届世界水大会于9月19日至25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饮用水除砷及水体砷污染治理方面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成果,经过全球水行业知名专家数轮严格评审,在与众多学术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参与的激烈竞争中胜出,被授予国际水协(IWA)2010年全球应用研究创新项目奖(Project Innovation Awards)。获奖成果由生态环境中心曲久辉,杨敏,刘锐平,王洪杰等完成。
IWA为了推动水工业可持续发展、激励行业技术创新,于2008年开始设立包括Applied Research Projects、 Design Projects、Operations/Management、Planning Projects、Small Projects等5个奖项在内的PIA创新项目奖。本次全球获奖项目共17个;其中应用研究类4个,其余3个获奖单位为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美国CDM公司。这是我国首次获得该奖项。
长期以来,曲久辉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针对全球性砷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技术难题,提出了三价砷和五价砷一步法去除的新原理,发明了氧化-吸附同步除砷新材料,攻克了饮用水除砷及水体砷污染治理中的多项关键技术,建立了高效除砷的系列新工艺,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应用该项成果,完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体砷污染治理工程,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大型除砷水厂,承担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城市水厂强化除砷改造工程,形成了饮用水除砷和水体砷污染治理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开创了多项工程化应用先例。
今年6月,该项目还获得国际水协东亚区应用研究创新项目奖。
2010-09-29
-
王子健承担的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通过验收
6月17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组织验收专家组对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承担的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水质安全在线生物预警系统”进行了验收。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王业耀研究员为组长的验收专家组前往京密引水渠团城湖监测站现场测试了仪器性能。测试结束后,专家组认真听取了课题负责人王子健研究员的研究总结报告和财务决算报告以及测试专家组的测试报告,现场查阅审核了相关技术资料和财务票据。经过质询和讨论,验收专家组认为课题组研制完成的“水质安全在线生物预警监测仪”为北京、天津、沈阳、成都、西安和济南等多个大型城市的自来水厂或水源地的水质安全保障提供了生物预警技术支持,长期运行稳定,效果良好,各项指标达到合同的要求,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
科技开发处
2010年8月5日
2010-07-30
-
“饮用水安全保障管理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召开阶段性进展评估会
“饮用水安全保障管理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阶段性进展评估会会场
7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的水专项“饮用水安全保障管理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组织专家在北京对该项目所属6个课题进行阶段性进展评估。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各课题负责人的进展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过认真讨论,对各课题取得的阶段性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并针对课题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善建议。“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主题组长邵益生研究员出席了会议,要求各课题组织单位积极采纳评估专家的建议,加强课题组织管理,圆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
项目负责人杨敏研究员对各课题的辛苦工作表示感谢,希望各课题能够虚心接受专家的批评和建议,特别是一些进展速度比较慢的单位要高度重视课题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课题组织协调,加快进度。最后,杨敏研究员介绍了该项目“十二五”期间的调整方案,希望各课题承担单位积极参加“十二五”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饮用水安全保障管理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组
2010年7月26日
2010-07-27
-
环境水质学实验室07-08年自主科研课题通过验收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2008年自主科研课题于7月6日顺利通过了专家验收。这次参加验收的自主科研课题和开放基金课题共计20项,课题经费348万元(包括48万元开放基金课题),其中导向类课题2项(每项100万元),自由探索类课题10项,开放基金课题8项。总体上,各课题承担者认真执行了课题任务,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专家们在充分肯定设立自主科研课题对学科发展、研究组合作特别是青年人才成长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自主科研课题和开放基金课题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为今后进一步完善相关课题的设置和执行提出了若干有益的建议。
环境水质学室战略发展工作小组
2010年7月7日
2010-07-09
-
张付申承担的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通过验收
现场考察
6月7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组织验收专家组对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承担的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废弃生物质微波真空裂解制油装置”进行了验收。以环境保护部固体废物研究中心胡华龙研究员为组长的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张付申研究员的研制报告、财务决算报告和测试专家组的测试报告,同时现场考察了仪器的运行状况,审核了相关技术资料。验收专家组认为,该装置设计合理,运行稳定,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任务书规定的要求,项目档案资料齐全,经费使用合理,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研制的微波真空裂解制油装置对于揭示废弃生物质在微波真空条件下的闪速裂解机理,开辟生物质油品质的提升途径,加快我国废弃生物质油工业化应用的进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该装置目前已经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和废弃农林生物质制取液态生物燃料的研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件。
科技开发处
2010年6月12日
2010-06-12
-
蔡亚岐承担的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通过验收
测试专家组现场测试
5月20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组织验收专家组对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承担的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痕量挥发性有机物快速检测设备研制”进行了验收。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周泽义研究员为组长的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课题负责人蔡亚岐研究员的研究总结报告和财务决算报告以及测试专家组的测试报告,现场考察了仪器的运行状态,查阅审核了相关技术资料。经过质询和讨论,验收专家组认为课题组研制的便携式气相色谱仪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课题任务书的要求,验收资料齐全,技术文件完整、规范,经费使用合理,一致同意该课题通过验收。验收专家组对该项目的研究结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该仪器的设计理念及技术参数在国内同类仪器中处于领先水平,对提升我国便携式色谱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开发处
2010年5月26日
2010-05-27
-
“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试运行评估
院创新团队“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试运行评估会场
4月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研究员主持的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试运行评估会议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副局长冯仁国研究员主持,11名评审专家和团队主要成员及科研骨干参加了会议。
创新团队负责人傅伯杰研究员将团队自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试运行期间的工作进展做了详细、全面的汇报。海外成员代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陈德立教授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王智副教授针对各自的研究进展和今后工作的思路分别作了汇报。经过试运行期9个多月的努力,创新团队取得了突出进展。通过海内外成员互访、共同组织和召开学术会议等形式,团队海内外成员间建立起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团队的组织机制、运行体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计划也已全部展开,研究工作取得初步进展,完成了预定计划和目标,为下一步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审专家对试运行期间团队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服务的研究是生态学的前沿和热点,也是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专家们希望创新团队将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开拓创新,推进中国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发展与提升,培养出一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人才。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0年4月6日
2010-04-06
-
《科学》杂志就环境问题专访吕永龙研究员
环境问题成为今年两会的一个热点问题,《科学》(Science)杂志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特别报道。3月12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吕永龙研究员接受《科学》杂志的专访,双方就目前热点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采访的相关内容已经在《科学》杂志(Science, 327(5972):1440-1441(2010))刊出,题为“China Amasses War Chest to Confront its Environmental Nightmares”。
作为环境管理方面的专家,吕永龙研究员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协调发展,而且我国已经开始朝这个方向努力,并对其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
吕永龙课题组最近完成的中国国家审计署的“政府环境审计研究与实践示范”项目,对太湖水污染防治计划实施效率进行了评估。虽然政府部门已经在禁止向湖泊排放工业废水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但是对处理家庭和小型企业污染物的管理还亟待改进,周边省区都寄希望于其他省份能够带头迈出第一步。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主席吕永龙研究员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公地悲剧’”。
对于如何加快管理的进程,吕永龙研究员提出了几点建议:建立实时监控系统来监测“到底是谁在进行污染”;可采取垂直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监管,过去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是发展当地的经济,包括不惜一切代价来提高GDP,吕永龙研究员认为“我们需要在这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2010-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