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生态环境中心承担的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2008年12月23日,院计划财务局组织专家对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持的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成组毒理学分析仪的研制》进行了项目验收。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柴之芳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王文兴院士等组成的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负责人江桂斌研究员的结题汇报和刘虎威教授代表现场测试组做的现场测试结果报告。与会专家对照审议了项目任务合同书、经费使用预决算报告、项目总结报告及相关技术文件,并就该设备的共享共用和功能拓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经验收专家组评议,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并对该项目的完成情况给予较高评价,认为该项目按照任务合同书规定很好地完成了研究任务,研制的成组毒理学分析仪各项技术指标均超过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充分发挥了学科交叉的特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成组毒理学分析仪》能够满足复杂环境样品中毒性因子鉴别和污染物联合毒性研究的需要,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全自动的特点。该设备可快速排查新的环境污染物,还可拓展应用到其他领域如中药复合毒性的研究。 


                                         科技开发处 
                                        2008年12月24日 
    2008-12-25
  • 生态中心为大沙河水体砷污染成功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由于河南省民权县一家化工企业排放高浓度含砷废水,致使贯穿河南、安徽两省100多公里的大沙河严重污染,河水中砷浓度高达数千微克/升,超过地表水标准数十倍,对沿岸地区的生产生活、特别是有关城市的饮用水产生重大安全隐患。   大沙河砷污染事件发生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立即组织研究治理对策。生态中心曲久辉研究员及其领导的课题组,在已有饮用水除砷专利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大沙河流域特征和砷污染状况,仅用3天时间就提出了砷污染治理总体工艺及实施方案的初步设计,得到当地政府采纳。2008年11月4日,生态中心派出以曲久辉研究员为首的工程技术专家组,与商丘市水利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在河南商丘大沙河治理现场日夜奋战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12月7日14时,河南省商丘市大沙河砷污染水体顺利实现连续达标排放,截至12月7日,监测数据显示,大沙河河南省出境断面水体平均砷浓度为0.017 mg/L,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三类标准要求(<0.05 mg/L)。   砷是典型的具有急、慢性毒性的污染物,人体砷暴露将可能导致腹痛、呕吐、腹泻、皮肤癌、肺癌、膀胱癌、皮肤黑色素沉积等一系列急、慢性砷中毒症状。水体砷污染治理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尤其对于河流、湖泊水体砷污染治理,国内外更是没有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曲久辉研究员及其领导的团队,在砷污染治理技术原理与工程应用领域进行了近十年的研究开发工作,获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成果。此次这些成果大沙河砷污染治理上得到成功应用,在国内外在河流污染尤其是砷污染治理上尚属首次,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河流污染治理领域的成功范例之一。 
    2008-12-11
  •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新闻发布会顺利召开
       
      2008年7月31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在国谊宾馆联合召开《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新闻发布会,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成果。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科学时报、中国青年报等20多家国内新闻媒体的记者出席了发布会,国家环境保护部吴晓青副部长和中科院丁仲礼副院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 
      吴晓青副部长指出,本次新闻发布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泛宣传《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成果,提升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特别是增强党政领导干部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自觉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推动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丁仲礼副院长在讲话中指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中科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在发挥生态学领域长期研究积累的基础上,联合环境保护部共同完成的重要创新成果,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科技创新服务于国家需求的典型案例。《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符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以及我国国情的特点,直接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科学基础和前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生态文明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 
      环境保护部生态司万本太司长、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傅伯杰局长、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总负责人欧阳志云研究员就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意义、作用和应用实施等记者关心的问题做了回答。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在国家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组织下,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城市与区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历经6年编制而成。此次新闻发布会的顺利召开,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颁布与实施,将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奠定科学基础。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8年8月1日 
    2008-08-01
  • 傅伯杰研究员在《科学》上发表文章论述中国的环境战略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研究员在2008年8月1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Blue Skies for China”文章,讨论中国的环境挑战与战略。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有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出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环境挑战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地退化。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50%的河流处于重污染,60%的湖泊富营养化。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60%的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壤侵蚀、沙漠化和生物栖息地破碎化。全国水蚀和风蚀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37%。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社会矛盾并影响人体健康。 
      文章提出了建立各级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不同利益群体在环境保护中作用的协调机制;加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制度设计和环境立法等能力建设;引入市场机制,发展经济实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提高政府的环境保护投入,加强环境监测与管理等战略措施。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8年8月1日
    2008-08-01
  • 现代城市“病”的系统识别理论与生态调控机理2008上半年总结与交流会议召开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现代城市“病”的系统识别理论与生态调控机理》2008上半年总结与交流会议于2008年7月16日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顺利召开。来自科技部、环境保护部、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生态中心的专家,以及来自北京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多家课题单位的研究骨干共7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项目首席黄国和教授以及生态中心杨建新研究员主持,欧阳志云副主任代表中心致开幕词。科技部以及环境保护部的代表针对项目的要求和希望作了大会发言,希望项目成果能为城市的生态环境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次会议本着“总结提高,深入交流,展望未来”的宗旨,7个课题组分别就课题进展、主要成果、未来计划等作了精彩的报告。会议邀请的南开大学朱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杨志峰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如松研究员、欧阳志云研究员等专家针对各课题的汇报内容分别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要求。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上半年的项目进展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各课题组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项目在城市能源与大气污染的关系研究、城市水循环系统分析研究、城市固体废弃物系统分析研究、城市生命体特征辩识和健康评估、城市交通系统问题识别和调控研究、城市生态工业复合体系理论与方法、城市生命体综合诊断与调控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希望项目组成员再接再厉争取圆满完成项目任务。专家评议后,各课题组成员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大家取长补短,深受启发。最后首席黄国和教授作了会议总结,他在肯定各课题组取得的成果的同时,还对各课题组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并鼓励大家加强相互交流并不断创新,争取出色完成项目的研究任务。 
      本次会议讨论热烈而富有成果,通过交流和听取与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项目各课题组都受益匪浅,激发出了许多新的思路,必将推动项目顺利而圆满地完成。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8年7月23日 
    2008-07-24
  • 《科学》关注中英水稻砷污染研究进展
      随着全球粮食危机的进一步加剧,水稻生产成为解决粮食危机关注的焦点问题。2008年7月11日出版的Science对全球水稻生产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展望。在同一期中的另一篇文章则详细评述了中国科学院朱永官研究员和英国阿伯丁大学Meharg教授的系列合作研究成果,文章认为,砷作为一个无临界值的一类致癌物在水稻中的累积是人体健康面临的一个威胁,而水稻砷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这些研究表明,含砷地下水灌溉、含砷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和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导致土壤砷污染的主要原因,而水稻砷积累能力明显高于其它旱地作物(如小麦和玉米)。尽管目前尚缺乏环境流行病学的数据,对以大米为主食的人群来说,即使是轻度的大米砷污染也可能导致人体健康问题。除了大米砷污染以外,以砷污染大米为原料的各类制品也存在着砷污染问题。该联合研究小组发现米粒中的砷主要集中在表皮的糠中,因此以米糠为主要原料的制品中砷含量异常的高,而米糠制品似乎被认为是“健康食品”。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所谓的“健康食品”被用于国际食品援助计划提供给贫穷国家的儿童食用。 
      为了应对全球性的砷污染问题,各国政府在饮用水砷污染控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如果水稻砷污染问题得不到切实解决,砷污染仍将通过食物链进威胁以水稻为主食的人群的健康。为了缓解水稻砷污染问题,该联合研究小组已经开始探讨解决的途径,包括土壤改良,水分管理,水稻育种和转基因技术等。该项国际合作研究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英国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理事会等机构的资助,相信这些研究成果将在不同层面影响全球水稻生产和环境砷污染控制。 
                                        土壤环境研究室 
                                        2008年7月10日 
    2008-07-11
  • 国家基金重点项目《水中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安全转化过程及控制》通过中期检查
      近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曲久辉研究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中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安全转化过程及控制》,顺利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材料科学部专家组的中期检查。 
      《水中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安全转化过程及控制》于2006年1月立项,项目计划完成期为2009年12月。在中期检查会上,项目负责人曲久辉研究员就项目整体进展、已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下一步研究思路、国内外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经费使用等情况向专家组做了汇报。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魏复盛院士任组长的专家组在认真听取报告、审阅项目组提供的书面材料并经过讨论后,充分肯定了该项目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认为该项目启动实施以来,出色地完成了阶段性研究工作计划,部分工作甚至超出了计划书的要求。专家组还对该项目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在两年半的时间内,该项目已经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31篇,包括SCI论文27篇,其中ES&T论文5篇,受理发明专利5件。 
                                                 
                                          科技开发处 
                                         2008年7月10日 
    2008-07-10
  • 中英科学家发现英国市场婴儿米粉中无机砷含量令人担忧
      最近,英国阿伯丁大学Andy Meharg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朱永官研究员和孙国新博士等负责的一项研究发现英国市场上销售的部分婴儿米粉含有较高含量的无机砷,超过中国卫生部规定的0.15 mg/kg无机砷的限量标准。阿伯丁大学Andy Meharg教授认为:“在欧盟,食品中砷污染限量至今还没有标准,这很令人担心。英国采用的也是1959年公布的标准,规定最大砷含量为1 mg/kg,在当时人们还不知道砷是一种致癌物质。中国最新颁布的《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中规定,大米制品中砷的最大允许含量为0.15 mg/kg。在该项研究所检测的所有婴儿米粉中,35%的产品中无机砷含量超过了中国规定的最高标准而无法在中国销售。”   婴儿米粉因刺激性小,过敏性低,营养价值高在欧洲广受欢迎。但是,众所周知,砷是一种致癌物质,而且生命早期砷暴露将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后果。此项研究指出,一个婴儿如果每天吃三勺婴儿米粉,最高砷吸入量达到欧盟饮用水标准中规定最大含量的6倍。该项研究还发现,其他以大米为原料的婴儿食品中也有较高含量的无机砷,例如米糊,布丁,空心粉等。婴儿如以这些高砷米粉为主要食物,可能存在不利健康的隐患,特别是刚断奶的婴儿。   此项研究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以Rapid Report发表后引起一些媒体(如Independent)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2008-04-17
  • 朱本占研究员在新型羟基自由基产生分子机理的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朱本占研究员在自由基化学研究方面又取得重要进展,其有关“过氧化氢和卤代醌不依赖于金属离子存在型的羟基自由基产生分子机理”的研究在国际著名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   羟基自由基(HO·)被公认是生物系统中最具活性的活性氧物种,能导致生物体内DNA,蛋白质和脂质氧化损伤。目前,关于羟基自由基的产生机理,最被广泛接受的是过渡金属离子催化的Fenton反应。朱本占等曾发现五氯酚的代谢产物之一四氯苯醌与H2O2反应可产生羟基自由基,其特别之处在于此过程不依赖于金属离子的存在。但其潜在的分子机理仍不清楚。   以电子自旋共振结合二级自由基自旋捕获技术为手段,通过研究发现:四氯苯醌(TCBQ,五氯酚等环境污染物的有毒代谢产物),而不是相应的半醌负离子自由基(TCSQ·-)对羟基自由基的产生极其重要。TCBQ和H2O2反应的主要产物采用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鉴定为三氯羟基-1,4-苯醌(TrCBQ-OH)的离子形式。研究还发现,反应产物TrCBQ-OH中的氧原子来自于H2O2。 基于这些数据和分析,提出以下假设:TCBQ和H2O2反应产生羟基自由基不是通过一种依赖于半醌的有机Fenton反应进行,而是通过下述机理:H2O2对TCBQ进行亲核攻击,形成一种三氯氢过氧基-1,4-苯醌(TrCBQ-OOH)中间产物,这种中间产物能均裂产生羟基自由基和三氯羟基-1,4-苯醌自由基(TrCBQ-O·)。TrCBQ-O·随后能歧化形成三氯羟基-1,4-苯醌的离子形式(TrCBQ-O-)。   上述反应途径展示了一种新型的羟基自由基产生机理:羟基自由基的形成不需要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过渡金属离子参与,也不需要光照,辐射和高温加热。该机理能部分解释许多杀虫剂(如多氯代酚,六氯苯和橙色剂等)的致癌性,这些物质能在体内代谢成四氯,三氯,二氯和一氯苯醌。这方面研究成果2007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 
    2008-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