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缅怀赵景柱同志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原党委书记、主任,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学会原副理事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原副理事长,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Ecology主编,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Urban Environment副主席,著名生态学家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家赵景柱同志于2021年8月4日1时在北京不幸病逝,享年63岁。
赵景柱同志
赵景柱同志1958年6月4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1976年7月参加工作,197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至1978年,下乡辽宁省辽阳县沙岭公社贾双树大队,以知识青年身份担任生产队长;1978年3月考入大连轻工学院,1982年获学士学位;1985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1993年获“欧洲共同体居里夫人博士后奖学金”资助,赴荷兰自由大学经济学院和环境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6年至2018年,赵景柱同志历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生态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主任,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筹建组组长、党委书记。曾挂职广西河池地区行政公署党组成员、副专员,中共丽江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从党政领导岗位上退下后,赵景柱同志继续投身生态环境科研和实践,去世时还在负责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美丽中国专项)项目,担任科技部“十四五”生态专项的首席科学家。
赵景柱同志学术思想活跃、治学严谨、造诣精深,探索、践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开创景感生态学,创新城市生态环境研究,为推动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付出了毕生精力,做出了卓越贡献。他高瞻远瞩、无私奉献、呕心沥血,开创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跨越式发展局面,创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不遗余力发展生态环境研究和管理队伍,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打造科研高地培育了大批专业人才。
一、锐意改革,开创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新局面
赵景柱同志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科技管理者和组织领导者。在担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期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所的管理工作中,将研究所的使命、发展和利益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与荣辱,勇于担责、谋定后动、决策果敢、执行有力,表现出卓越的分析形势、把握方向和组织协调能力。赵景柱同志将新时期科技创新与国家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的需求紧密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勤政廉政、求实务实”的作风,锐意改革,大刀阔斧推进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管理效能、激发科研活力,大力引进与培养人才,探索建立国立科研机构现代化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赵景柱同志十分重视学科建设,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担任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期间,他大力推进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环境工程与系统生态学的发展,为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他高度重视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专家的培养,引进了一批优秀青年科技英才,多位成为了国家生态环境相关领域的一流学术带头人。同时,十分重视改善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园区环境,在他的带领下,科研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赵景柱同志认为新时期研究所的发展有如“逆水行舟,慢进也退”,从而提出了快速发展为特征的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发展战略思想;他坚持一流研究所必须是国际化的研究所,大力推动与世界知名科研机构和学者的交流,探索国际合作新路子;他高瞻远瞩,强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提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长远战略眼光,建立了研究所一年一度的发展战略研讨机制。他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探索“应用基础—环境技术—环保产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模式。
在他的带领下,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形成了团结协作、锐意改革、积极进取、持续创新的氛围,在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发展、园区与科研条件建设和学术生态方面等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实现跨越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迈向国际一流研究机构行列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后,赵景柱同志受院党组安排主持筹建城市环境研究所,他精心选址,建立平台,选拔人才,立德树人,引进海内外学者先后加盟城市环境所,为城市环境所的长足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
赵景柱同志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科学,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基础和科技支撑。1992年,赵景柱同志参加我国政府专家代表团,任专家组组长,赴里约热内卢出席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回国后,受命牵头开展中国21世纪议程研究,提出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领域与实现路径,为1994年国家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布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中国21世纪议程》发布后,赵景柱同志参加了一系列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规划计划、能力建设设计、研究、论证工作,对明确和落实不同阶段的国家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重点任务做了大量探索工作。2002年,再次参加我国政府专家代表团,赴约翰内斯堡出席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介绍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
赵景柱同志致力于推动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在长期从事城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景感生态的理念,以人类福祉为核心,解析了自然要素、物理感知、心理感知、社会经济、过程与风险等人与自然和谐的系统追求,将其融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提出了超反馈系统趋善化模拟与管理平台的框架,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融入景感生态研究中,为促进城市生态规划和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技术方法,并在雄安、粤港澳、厦门、平潭、阿尔山、大运河等地方的生态规划和建设中进行了实践探索。
出席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约翰内斯堡,2002年)
三、科技为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实践基础
赵景柱同志知行合一,积极推动省、市、县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研究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主持研究提出黑龙江伊春、吉林德惠、湖南桃江、广西环江等地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路径,丰富完善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理论,指导地方规划、设计具体措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探索和实践基础。
赵景柱同志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研究方面具有独到见解,针对不同区域、领域提出一系列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促进各层次可持续发展实践探索。从全球化视野,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分析;从城市发展角度,立足国情,提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辨识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和管理对策,为科技部开展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赵景柱同志勇于担当、善于探索,完成了国家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评价工作。他继承马世骏先生未竟事业,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生态环境综合影响评价报告作出了重要贡献;组织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生态风险与综合评估工作,为重大工程的建设与生态安全提供重要支撑。
赵景柱同志先后被选派挂职广西河池地区行政公署党组成员、副专员,中共丽江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在扶持河池贫困山区发展、保护云南泸沽湖流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工作。任职期间,指挥应对化解舆情危机,指导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协调环境整治工程,为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挂职丽江市委常委、副市长(2005年)
四、甘当人梯、桃李天下,为国家生态环境事业培养大批科技和管理人才
赵景柱同志面向国际生态学前沿和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需求,因材施教、悉心指导,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博士、硕士,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科学研究机构、技术开发单位、政府管理部门输送大量人才。他淡泊名利,乐于奖掖后进、提携晚辈,一大批青年科学家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成长为我国生态环境科研队伍的中坚力量。
赵景柱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令人尊敬的老领导,是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重大损失。赵景柱同志对党、祖国、人民与朋友的“忠诚、尽责”的优秀品质,在生态环境科研和管理中的远见卓识、锐意改革、鞠躬尽瘁,在科研中治学严谨、勇于开拓、创新为民,为我们树立了杰出的榜样。他的担当、勇气、果敢、热诚,永远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希望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员工继承赵景柱同志遗志,为将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生态环境研究机构、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不懈努力奋斗。
我们永远怀念赵景柱同志!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1年8月25日
2021-08-25
-
“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发展规划研讨会顺利召开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通过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优化整合评价,成为第一批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谋划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未来发展,2021年8月20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杨敏研究员主持召开了“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规划研讨会,科技开发处处长严岩、副处长周益奇以及工程研究中心骨干成员约30人出席了会议。
侯得印博士介绍了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背景和目标。“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优化整合原“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及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是共建单位。工程研究中心将紧密围绕国家在工业废水无害化、资源化上面临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与会人员分别就工程研究中心的组织架构、发展模式、重点方向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科发展的重要平台,应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在标准制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与行业以及龙头企业的对接与合作。
杨敏在总结中指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一个新事物,要尽快提出一个可行的建设方案,结合怀柔基地建设搭建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技术研发平台,并与重点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加大成果研发与转化力度,为我国工业废水处理提供新技术、新产品,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科技开发处
2021年8月20日
2021-08-24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满足国VI标准的柴油车排放控制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成果实现规模化应用
7月28日,由我中心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满足国VI标准的柴油车排放控制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成果规模化应用下线仪式在东风商用车动力总成事业部(十堰)隆重举行。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贺泓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副主任尹航,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周先鹏,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蒋学峰,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王强,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帅石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余运波等出席仪式,共同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柴油车排放控制领域的研究成果,共谋商用车柴油机清洁化、绿色化与智能化技术变革之路。
本次仪式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该成果基于东风龙擎DDi75发动机,结合自主后处理系统和自主控制系统,实现了柴油车排放控制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的全面国产化和规模化应用。历时十余年研究,项目组创新关键材料合成制备方法,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富铝型Cu-SSZ-13小孔分子筛SCR催化剂产品和全系列的大尺寸薄壁高目数蜂窝陶瓷载体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项目组自主开发的发动机和后处理系统,经历了6000小时台架匹配优化、三高(高温、高寒、高原)及30多万公里整车示范验证,整体满足今年7月1日实施的国VI排放法规要求。本项目打通了“柴油发动机-后处理核心技术-系统匹配与集成-自主控制系统”国产技术链条,实现了柴油车卡脖子关键技术的突破,填补了国内国VI后处理及自主控制系统的空白,使我国在重型柴油车污染控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如今,我国内燃机产业已进入由大变强的高质量发展关键期,而柴油车排放对PM2.5和臭氧污染均有重要贡献,是我国大气复合污染形成的重要成因。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项目组通过自主研发,突破了柴油车排放控制及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率先实现了基于国产后处理控制系统的整车规模化应用示范,这对于进一步改善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实验室
2021年8月2日
2021-08-02
-
“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纳入第一批新序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名单
7月2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序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名单(第一批)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21]576号),依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设的“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位列其中。首批共有18个节能环保领域工程研究中心纳入新序列管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名单。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大战略需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为目标,通过建立工程化研究、验证的设施和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培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搭建产业与科研之间的“桥梁”,研究开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
“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优化整合原“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基础上依托我中心建设,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及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是共建单位。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根据国家对水污染防治和环保产业的最新要求,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大工程,针对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面临的共性关键问题,重点在“超低能耗高级氧化”、“多功能生物反应器”、“清洁分离与资源回收”、“全过程风险识别与评估”、“基于双碳目标与风险控制的废水处理集成体系”等五个方向进行核心技术攻关与技术集成,并通过我中心在盐城、石家庄、乌海、义乌等地建设的成果转化基地推动工程技术成果向全行业辐射、转移与扩散,为我国工业废水处理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提升我国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与装备的国际竞争力,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科技开发处
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021年7月29日
2021-07-29
-
“中斯水中心”2021年国际学生招生工作圆满完成
7月14日,2021年ANSO青年人才奖学金入选名单正式公布,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以下简称“中斯水中心”)招收的共计6名斯里兰卡学生获得资助,包括3名博士生、3名硕士生。
在生态环境中心教育处的大力支持下,“中斯水中心”与斯里兰卡佩拉德尼亚大学密切配合进行招生宣讲,今年2月组织中斯水中心各参建单位向斯方提交了17名导师简介及招生意愿,并于3月4日邀请生态环境中心教育处和佩拉德尼亚大学(以下简称“佩大”)国际合作处等召开面向斯里兰卡学生和导师的“云招生会”,通过线上方式进行招生面试与咨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共收到了斯方67位学生的申请意向。
面对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中斯水中心通过“早布局、细准备、勤沟通、严把关”等措施,从中优选出7名斯里兰卡学生(其中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4人),最终6名学生获得资助。此外,斯佩大S. H. P. Parakrama Karunaratne教授、K.B.S.N. Jinadasa 教授也获得了2021年PIFI计划资助。
自2015年以来,“中斯水中心”围绕 CKDu 追因与安全供水致力于对斯里兰卡的科教援助和人才培养,借助海外科教中心的平台优势,在院国际合作局、中国科学院大学和生态环境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人才培养效果逐步显现,已累计招收了32名斯里兰卡学生(包括14名博士生),目前在读研究生二十余名,毕业了8名研究生(包括5名博士毕业生),并有4名佩大教授获得了PIFI资助。
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教育处
国际合作办公室
2021年7月15日
2021-07-20
-
中心2021年“生态环境与健康”主题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闭营
7月15日,中心2021年“生态环境与健康”主题优秀大学生夏令营闭营仪式在环境科学楼报告厅举行。中心党委副书记庄绪亮研究员、党委办公室主任张秀丽、人事处处长曹青和教育处全体人员出席了闭营仪式。闭营仪式由教育处周莹主持,夏令营志愿者和百余名学员参加了闭营仪式。
庄绪亮书记首先致辞。他祝贺学员们在夏令营中取得收获和进步,表示中心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学员们来中心学习深造或开展合作,中心和谐的人文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将助力学员们综合素质的提升;他鼓励学员们发挥特长、全面发展,在为中心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成长为生态环境领域复合型高端人才。曹青处长表示愿意不遗余力地为学员们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帮助。张秀丽主任表示中心是一个温暖美好的大家庭,她欢迎并期待学员们的加入,并祝愿学员们前程似锦。
夏令营学员代表一班赵津津、二班董彦君、三班韩金池、四班肖唯衣、五班齐甜雨分别发言。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热情且真挚地分享了在夏令营中的收获与感悟,并希望所有学员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一起奔赴美好的未来。学员代表对组织夏令营的老师和志愿者表达由衷的感谢,同时希望生态环境中心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最后,出席仪式的嘉宾和教育处人员为全体夏令营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并合影留念。
夏令营活动期间,中心为学员们精心安排了科研讲座、实验室介绍和参观、导师见面会、研究生与学员互动交流、中科院创新成果展参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刘超研究员、史建波研究员和周传斌研究员分别作了《面向生命健康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极地汞污染研究》和《城市代谢与资源循环利用》学术报告,丰富的汇报内容拓宽了学员们的视野,激发了学员们的科研兴趣。景传勇研究员、周伟奇研究员、胡承志研究员、宋茂勇研究员、庄国强研究员、陈卫平研究员、牟玉静研究员、魏源送研究员、张付申研究员分别介绍了所在实验室的科研方向、研究队伍和科研条件等,使学员们对中心各科研单元有了全面且详细的了解。经过五天的体验与学习,学员们加深了对中国科学院和生态环境中心的了解,初步体验到未来丰富且充实的科研生活,同时开阔了眼界、收获了友谊。本次夏令营在中心领导、导师和支撑管理人员以及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为学员们呈现出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盛宴,充分展示了中心的风采,进一步扩大了中心的影响力。
庄绪亮书记致辞
傅伯杰院士做开营报告
科研讲座
实验室主任介绍实验室情况
参观实验室和中科院创新成果展
导师见面会
学员代表发言
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合影留念
教育处
2021年7月16日
2021-07-16
-
中心2021年“生态环境与健康”主题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开营
7月13日上午,中心2021年“生态环境与健康”主题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开营典礼在环境科学楼报告厅举行。中心傅伯杰院士、党委副书记庄绪亮研究员、教育处工作人员以及来自全国52所高校的113名夏令营学员参加了典礼。典礼由教育处副处长连静主持。
庄绪亮首先致辞,他热烈欢迎学员们的到来,并向学员们介绍了中心在高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具备的优势,包括: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体系、资源丰富的科教融合平台,以及团队协作的文化氛围等。他指出,中心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建立的多学科交叉科研平台,能够为研究生开拓科研视野、培养科研思维、锻炼实践能力创造良好条件,中心团队协作的优势将助力研究生科研探索精神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祝愿本次夏令营顺利举办,学员们学有所获。
连静副处长为学员们介绍了中心的整体情况和研究生教育情况,并希望学员们在夏令营期间收获知识、收获欢乐。
傅伯杰院士作了题为《生态环境科学发展态势与前沿方向》的报告,他从全球视野的高度,高屋建瓴且深入浅出的阐述了生态环境科学的发展态势,并从生态系统研究、环境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三个方面介绍了生态环境科学的前沿方向。随后,傅院士以多年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和学员们分享了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研究生,他勉励学员们要博览群书,多阅读;勤于琢磨,多思考;善于合作,广交朋友;敢于表达,提高自信;要有规划和计划等,并殷切希望学员们成长为未来国家生态环境领域的中流砥柱。
中心2021年“生态环境与健康”主题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营员招募得到了众多优秀大学生的热烈响应,经过认真考核和精心遴选,113位优秀大学生从610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本次夏令营学员。夏令营将在未来几天中,通过科研讲座,实验室介绍,参观交流等多种学术活动,激发学员们对科研的兴趣,让学员们近距离了解中心,感受科研的魅力。
教育处
2021年7月13日
2021-07-14
-
CAS-TWAS水与环境卓越中心组织2021届毕业留学生到企业考察
7月6-8日,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 水与环境卓越中心(CAS-TWAS CEWE)与中心教育处联合组织了2021届毕业留学生对“ANSO环境科技与产业专题联盟”企业的考察活动。Ayman Nabil Saber(埃及)、Hailu Demissie Tulu (埃塞俄比亚)、Mahesh Mihiranga Hewa Kankanamge(斯里兰卡)、Mohammed Awad Ali Yousif (苏丹)等参加了此次考察活动,CEWE业务骨干王亚炜博士全程陪同。
7月6日,留学生们乘高铁前往长沙考察我国环境监测设备的领军企业-湖南力合科技,参观了环境监测设备研发实验室、设备组装车间、水质分析实验室,并与企业领导进行了座谈。湖南力合科技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者,是CEWE“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重要伙伴,并正在为走出去进行精心布局。
考察的第二站是位于杭州的我国不锈钢一体化饮用水净化设备的先行者-浙江联池。留学生们首先参观了一体化设备加工车间,并与企业领导进行了座谈;随后冒雨参观了采用一体化设备的湖州林城自来水厂。浙江联池也是“ANSO环境科技与产业专题联盟”的积极分子,热心参加CEWE组织的“一带一路”交流考察活动,并在走出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留学生们表示,此次活动为他们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中国企业的机会,感受到了中国企业的活力和对卓越技术的追求,对即将回国的他们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这些公司生产的产品在自己的国家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回国后将积极寻求与这些企业合作的机会。
参观湖南力合科技的在线监测仪器生产线
参观浙江联池制造的一体化自来水厂
CAS-TWAS水与环境卓越中心
教育处
国际合作办公室
2021年7月14日
2021-07-14
-
周伟奇当选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副主席
近日,国际景观生态学会(IALE)公布了中期副主席换届选举结果,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周伟奇研究员以高票当选为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副主席,任期2021-2025年。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成立于1982年,自创立以来为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景观生态学科在全球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伟奇研究员现任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理事,国际城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副主编,Landscape Ecology、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Journal of Urban Ecology、Remote Sensing、Ecological processes等期刊编委。周伟奇研究员长期从事城市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时空异质性的精细表征与刻画技术创新、城市内部空间格局及其生态环境影响机制理论认识、区域城市化的生态环境影响与风险定量解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7月12日
2021-07-14
-
第十五届奥加诺奖学金最终评审会在苏州举办
7月9日,第十五届奥加诺奖学金最终评审会在苏州顺利举办,经评审委员会现场投票、评议,最终确定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8名,硕士特别奖1名。本次会议采取线下与线上会议结合的方式进行。
评审会上,中心副主任杨敏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指出,奥加诺奖学金评选活动至今持续15届,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2020年也没有放弃,成为中国研究生奖学金的一个著名品牌,这与奥加诺公司历任社长以及专家们的鼎力支持分不开。希望在有关各方的支持下,奥加诺奖学金能够越办越好。日本奥加诺株式会社内仓昌树社长也通过视频的方式致辞,预祝评审会圆满成功。中心教育处傅珊博士担任研究生答辩环节主持,12名参评研究生用流利的英语汇报了各自的学术成就,并很好地回答了评委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整个会场充满了热烈、活泼的学术气氛。
研究生汇报完毕,评审委员会主席曲久辉院士进行了讲评。曲院士对大家取得的科研成果表示祝贺,能够参加最终评审会就是优秀的证明。他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勇于开拓,积极尝试“0” 到“1”的创新活动,以获得原创性成果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庆祝晚宴上,日本驻上海总领馆奥正史首席领事用流利的中日文致辞,高度赞许奥加诺公司创设奖学金的创举,认为这种始于民间的合作是中日友好的源泉,希望奥加诺奖学金能够继续延续,为中日的世代友好做出更大的贡献。奥加诺(苏州)水处理有限公司原佳弘董事长等参会交流。
此次评奖共收到来自全国36所院校或科研机构的102名研究生的申请材料,其中博士84名,硕士18名,申请者数量达到历届之最。在初评阶段,评委们通过函评确定了10名三等奖获得者和12名入围最终评审会的研究生名单。适逢国内疫情得到控制之际,“水质与水环境”领域的知名专家和优秀研究生齐聚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共同回顾奥加诺奖学金不断成长的十五年历程,一起期待下一届奥加诺奖学金评审活动愈加精彩。 获奖学生名单(不含三等奖):
1.特等奖获得者
张 唯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一等奖获得者
李凤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赵雨萌 哈尔滨工业大学
3.二等奖获得者
石凌栋 浙江大学
刘轶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邢保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裴姝钊 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伟刚 同济大学
于麒麟 大连理工大学
姚宇健 南京理工大学
张力伟 北京师范大学
4.硕士研究生特别奖
段守鹏 北京师范大学
评委和参评研究生合影
评委现场评议
曲久辉院士宣布评审结果
奥加诺奖学金评审办公室
教育处
2021年7月13日
202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