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优化调控”召开实施方案论证

      4月8日,由傅伯杰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优化调控”召开实施方案论证。项目学术指导专家陈发虎院士、王艳芬教授、朴世龙教授、李新研究员、田富强教授、赵文武教授和吕一河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金委地学部张朝林研究员和熊巨华研究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科技开发处处长严岩,课题负责人和项目骨干成员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陈发虎院士主持。 
      严岩对各位领导专家给予的热忱指导和帮助表示感谢,并表示生态环境中心将按照基金委的要求,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大力支持。张朝林研究员和熊巨华研究员分别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的重要性,明确了专项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的特征,指出本次会议旨在完善项目实施方案,促进项目各课题交流融合,明确实施路径,希望项目取得重要成果。 
       随后,项目负责人傅伯杰院士就研究背景与目标、研究内容与课题设置、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团队组成与项目管理四个方面对项目总体情况和实施计划进行了系统阐述。五个课题负责人在此基础上依次详细介绍了各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与会专家领导分别发言,就项目的研究思路、实施方案、模型构建和成果产出等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对项目组已有工作给予了积极评价,期待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和创新成果。 
      “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优化调控”是基金委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所提出的专项项目,聚焦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调控途径,旨在揭示黄河流域人水关系演变及社会-水文-生态系统动态,识别变化环境下水-粮食-能源关联与协同优化机制,构建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大数据平台,发展人地系统耦合模型,提出流域人地系统统筹优化调控方案,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与协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我国跻身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4月8日
    2021-04-08
  •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阴和俊调研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3月2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阴和俊调研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中心党政领导班子、科研和管理骨干代表等进行座谈交流。 
      阴和俊一行先后到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环境模拟装置等科研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了解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并亲切询问科研人员的工作情况。 
      调研座谈会上,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欧阳志云汇报了中心的整体工作情况和党建工作情况。在座谈交流环节,与会科研人员围绕加强基础研究、重大任务组织实施、青年人才培养等情况进行了深度交流。 
      阴和俊认真听取了工作情况汇报和大家的交流发言,对中心在党建、科技创新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给予肯定。阴和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紧紧把握战略机遇,聚焦国家生态环境领域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不断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贡献科技力量。他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中国科学院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国家科技战略力量的使命担当,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聚焦主责主业,以基础研究为根、以应用研究为本,践行“两山”理论,为改善环境质量、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高质量高标准抓好党史学习教育,确保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要切实落实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科研人员坚定理想信念,勇挑科研重担,勇攀科技高峰,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院重大科技任务局、直属机关党委有关同志参加了调研座谈活动。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1年3月29日
    2021-04-07
  • 傅伯杰院士牵头发起“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

      在中国科学院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专项的支持下,中心傅伯杰院士牵头发起了“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Global-DEP),并于3月29日发布了《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科学计划》中文版及其研究成果。 
      今年3月,北京连续两次出现沙尘天气。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干旱区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已经超出了这一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然而,目前针对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的长期观测与试验数据相对缺乏,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缺乏有效的防治办法。干旱区占到地球陆地面积的41%,支撑着全球约38%的人口,拥有全球约1/3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为28%的濒危物种提供了栖息地。干旱区的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包括稀林草原、灌丛、草地和荒漠等,由于缺水而受到较强的水分胁迫,干旱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对极端气候事件和人类活动干扰极为敏感,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生计的可持续性带来严重挑战。 
      傅伯杰院士指出,Global-DEP有两个总体目标,一是提高干旱生态系统对全球环境变化响应的系统认识,二是推动制定增强干旱生态系统恢复力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发展路径。2017年8月,中科院启动了Global-DEP培育专项,项目设立了四个主题工作组、五个区域工作组和秘书处,由国内外科学家共同参与。经过三年多的调查和讨论,Global-DEP工作组共同完成了《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科学计划》科学报告,并于2021年2月在国际著名刊物“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出版了专辑。科学报告主要阐释了全球旱地社会-生态系统概念框架、科学计划的主题研究领域和组织架构。其中,主题研究领域为旱区生态系统动态变化与驱动机制、干旱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旱区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生计四个部分。计划还提出设立了亚洲、地中海、非洲、北美、澳大利亚等典型研究区,旨在将全球从事干旱区生态环境研究的科学家联合起来,为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和管理提供方法论和路线图。 
      Global-DEP希望在2021年完成全球范围内的磋商活动,并正式启动其科学计划。目前,项目已在“全球土地计划”的支持下设立了特别工作组,并争取纳入到“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首批科学研究计划,引领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 
      Global-DEP国内研究团队主要来自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单位。国际成员来自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蒙古国旱地可持续研究所、西班牙胡安卡洛斯国王大学、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等大学和科研机构。 
      综合办公室
      2021年3月31日
    2021-03-31
  • 白洋淀水专项“白洋淀生态清淤关键技术研究与资源化工程示范”课题成果报告通过专家评审

      1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承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河北大学、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中交天津生态环保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参与的白洋淀水专项“白洋淀生态清淤关键技术研究与资源化工程示范”课题组织专家对课题产出的系列成果进行了评审。国家水办主任马广玉,杨志峰院士、吴丰昌院士、邵益生研究员、储昭升研究员、刘操高级工程师(教授级)等水专项标志性成果专家和行业专家,新区生态环境局局长程刚、主任齐丽娜,新区公共服务局局长王荣,项目承担单位雄安集团主任王明良、副主任孙家君,项目技术负责人王洪杰教授,课题承担单位领导杨敏研究员,课题负责人王东升研究员及技术骨干40余人参加了会议。 
      自项目启动以来,课题在白洋淀淀区开展了底泥内源污染调查和白洋淀围堤围埝空间调查,耦合集成了精准生态清淤、围堤围埝科学清除和芦苇平衡收割方案,形成了白洋淀内源污染削减与水动力提升成套技术。通过示范工程的实施和科学试验,优化清淤施工方法,有效控制清淤风险,评估清淤效果,有效恢复了淀泊连通性,制订了一套适合白洋淀生态治理的技术标准体系和实施规程,提供了分区、分质、分阶段的清淤与水生态修复策略,为全面开展白洋淀内源污染治理夯实基础,为后续水动力提升与淀泊连通治理提供政策建议。成果汇总形成了《白洋淀生态清淤关键技术与资源化实施建议方案》等系列成果报告。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成果负责人的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过认真讨论,对课题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修改建议。经专家论证,认为课题组科研工作基础扎实,研究方法科学合理,研究方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一致同意进一步完善后报地方主管部门。 
      课题承担单位领导杨敏研究员对各级水办、会议专家组和雄安新区各部门主管领导对课题组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我中心将会一如既往地支持课题组下步工作,做好服务协调和管理指导工作,确保该课题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为雄安新区生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3月29日
    2021-03-29
  • 最新自然指数排名出炉: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位列地球与环境科学领域中国研究机构榜首

      2021年3月,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公布了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大学/机构排名,我中心位列地球与环境科学领域中国研究机构榜首。 
      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于2014年11月首次发布,是依托于全球顶级期刊(2014年11月开始选定68种,2018年6月改为82种),追踪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等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型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情况的数据库。自然指数已发展成为国际公认的、能够衡量机构、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产出与合作情况的重要指标,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自2014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自然指数一直位列全球大学/机构综合排名榜首。 
      中国研究机构地球与环境科学领域排名 
      科技开发处 
      2021年3月25日
    2021-03-29
  • 深圳建立我国第一个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制度

      3月23日上午,由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发改委、统计局、市场监管局和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在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大厅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圳市GEP核算“1+3”制度体系相关情况。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欧阳志云研究组为深圳GEP核算制度建立提供了科技支撑,牵头编制深圳GEP核算规范、深圳GEP核算统计报表、开发深圳GEP在线自动计算平台。
      GEP(Gross Ecosystem Product)即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包括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三部分。
      中办国办下发《关于支持深圳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深圳“探索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机制”。受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委托,由欧阳志云研究组在深圳组织开展城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机制探索工作。
      三年多来,欧阳志云研究组先后为深圳核算2010年、2016至2019年GEP,编制我国第一个面向高度城市化地区的GEP核算规范,编制我国第一个GEP核算统计报表制度,开发我国第一个GEP在线自动计算平台。为深圳建立GEP核算机制,开展GEP常态化核算,建立了制度和软硬件基础。
      深圳市“1+3”GEP核算制度体系包括:
      一个GEP核算实施方案。《深圳市GEP核算实施方案(试行)》,规范了核算流程,确定每年核算结果于次年7月底前正式发布;理清了部门职责,明确GEP核算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
      一项GEP核算的地方标准。《深圳市GEP核算技术规范》确立了GEP核算两级指标体系,以及每项指标的技术参数和核算方法,与联合国统计局的生态系统核算(SEEA-EA)技术指南和国家GEP核算标准相互衔接,是我国首个高度城市化地区的GEP核算技术规范。
      一套GEP核算统计报表。《深圳市GEP核算统计报表制度(2019年度)》将200余项核算数据分解为生态系统监测、环境与气象监测、社会经济活动与定价、地理信息4类数据,全面规范了数据来源和填报要求,数据来源涉及18个部门,是全国首份正式批准施行的GEP核算统计报表。
      一个GEP自动核算平台。《深圳市GEP在线核算平台》集成了部门数据报送、一键自动计算、任意定义核算范围、结果展示分析等功能模块,可以实现数据在线填报和核算结果的一键生成,提高了核算效率和准确性,是全国乃至全球首个GEP自动核算平台。
      深圳市GEP核算的“1+3制度体系”, 不仅在技术层面为其他城市的GEP核算提供可复制性、可推广的经验,还对推进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考核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深圳GEP核算制度的建立对推动联合国统计司将GEP纳入生态系统核算框架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1年3月23日 深圳“1+3”GEP核算机制新闻发布会
      2020年8月 深圳GEP在线核算平台发布会现场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3月25日
      
    2021-03-25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长郝志峰一行到访中心

      3月17日下午,应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东升研究员的邀请,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佛科院”)校长郝志峰率学校相关部门一行4人访问中心,就推进双方在生态环境领域学科建设与发展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交流探讨。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欧阳志云会见了郝志峰一行,党委副书记庄绪亮及中心相关职能部门和实验室代表参加了座谈。庄绪亮主持了会议。 
      欧阳志云对郝志峰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对中心情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提出下一步双方立足各自的需求和优势,在合作模式、学生培养、人才引进和项目申请等方面加强合作,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珠三角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郝志峰表示希望借助生态环境中心的人才优势,在国家级项目争取和学科建设方面提升佛科院的自身能力,提高其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影响力。双方在讨论后提出,生态环境中心和佛科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优势互补,可以先行开展相关工作,提升佛科院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在此基础上,把双方的下一步深入合作落到实处,助力佛科院的学科建设,同时为佛山市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开发处 
      2021年3月20日
    2021-03-22
  • 联手讲述中科院在“一带一路”上水的故事—— 新华社、科技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媒体大力推荐《甘露泽五洲》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环境科技产业专题联盟共同编写的《甘露泽五洲——“一带一路”上水的故事》正式出版发行以来,受到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科技日报、光明日报、瞭望周刊、环境工程学报等纷纷在重要版面进行推荐,联手讲述中科院在“一带一路”上水的故事。 
      各大媒体新书推荐截屏 
      《甘露泽五洲》,书名取自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2018年3月给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CEWE)的题字——“生态惠四海,甘露泽五洲”。全书以28篇与水有关的文章,从科研院所、合作伙伴、外国学者、联盟成员四个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科学家以及中国企业在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解决水安全与水环境问题方面的创新成果和经验,记录了外国学者在中国科学院的留学、深造经历及其回国后的实践成果,讲述了中国科研人员勇于担当的情怀和中国企业家积极开拓的精神,呈现了外国学者、民众对中国的深情怀念与感激。每一个故事无不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自2013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CEWE)依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紧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与环境领域重大民生需求,通过相互帮助、共谋发展、合作应对挑战,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合作,为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积极贡献。 
      七年的“一带一路”合作征程,探索中迎接挑战,开拓中砥砺前行,汗水凝结为甘露,点点滴滴滋养着“一带一路”沿线的民生福祉。《甘露泽五洲》一书,既是对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水与环境科技合作的总结与展望,也是中国科技界进一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的号角。 
      《甘露泽五洲》封面 
      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 
      2021年3月17日
    2021-03-17
  •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工作座谈会”在常德市召开

      3月5日,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的长江干流洞庭湖片区工作组和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常德驻点跟踪研究组(以下简称“驻点跟踪研究”)与常德市生态环境局在常德市召开“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座谈会”。常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李宏秋、常务副局长万勇、副局长朱昱睿及相关主管科室负责人,中心科技开发处处长严岩研究员、常德驻点跟踪项目负责人刘俊新研究员、院地合作办公室副主任张同亮、洞庭湖片区联系人吴尚华、常德驻点联系人郑天龙和参与单位双赢环境董事长陈鹏等12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常德市生态环境局常务副局长万勇主持。 
      会上,李宏秋对常德驻点跟踪研究组两年来为常德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的科技支撑表示肯定,尤其是珊珀湖综合治理等方面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工作也获得了省领导和主管部门的肯定和6000万治理资金补助。常德市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在2020年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名列全省第一,驻点跟踪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希望进一步紧密双方的合作,支撑常德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一湖两水”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提升。 
      严岩和刘俊新分别就常德驻点跟踪研究以来常德市生态环境局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围绕常德市“一湖两水”水环境质量提升、针对常德市2021年面临的重难点任务给出了各自的见解,同时对“一湖两水”总磷污染控制和洞庭湖生态系统研究站建设等下一步驻点跟踪研究的工作重点和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路。 
      之后与会双方围绕洞庭湖总磷的来源及江湖关系变化下洞庭湖尤其是西洞庭湖总磷浓度的时空变化和来源、江湖-河湖-人湖复杂关系作用下“一湖两水”水环境质量提升的关键抓手和着力点、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技术、方案和规划,就“一湖两水”的水环境问题诊断和治理进行了深入讨论。双方一致认为,当前驻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后续实施西洞庭湖流域总磷控制与洞庭湖生态系统研究站建设将成为双方合作和攻坚的新目标。 
      通过本次座谈会,明确了驻点跟踪研究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和双方合作的新抓手,为我中心在长江大保护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科技支撑洞庭湖片区和常德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座谈会现场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常德驻点跟踪研究组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长江干流洞庭湖片区工作组 
      科技开发处 
      2021年3月15日
    2021-03-15
  • 《蚂蚁森林2016-2020年造林项目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报告》正式发布

      植树节前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发布了《蚂蚁森林2016-2020年造林项目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阐明了以森林、湿地、草地为代表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生态经济价值的生态文明发展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
      蚂蚁森林是支付宝推出的绿色低碳公益项目,旨在鼓励社会大众选择绿色生活方式,如步行或骑自行车代替开车、选择公交出行、网上办事等低碳减排行为,相应的减排量被计算为虚拟的“绿色能量”,用来在手机里养大一棵棵虚拟树。虚拟树长成后,蚂蚁森林和公益合作伙伴就会在荒漠化地区种下一棵真树,以培养和激励参与者的低碳环保行为。因成功唤醒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推动了绿色低碳在中国成为流行风尚,2019年蚂蚁森林连获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与应对气候变化最高奖项“灯塔奖”。
      开展蚂蚁森林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是以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评估为基础,定量评估蚂蚁森林造林项目所带来生态效益的有效途径。
      据统计:2016年至今,蚂蚁森林的参与者已超5.5亿,累计种植真树超过2.23亿棵。蚂蚁森林让城市低碳生活和荒漠化地区治沙前线建立了直接的连接。蚂蚁集团和中国绿化基金会、阿拉善SEE基金会、亿利公益基金会、阿拉善生态基金会等公益合作伙伴一起种植及养护树木,种植总面积超过290万亩。
      《报告》根据蚂蚁森林种植地块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特征以及种植情况,构建其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指标体系,并对蚂蚁森林造林项目四年(2016-2020年)种植地块达到所属区域植被成熟时的GEP进行了预测。
      《报告》结果显示,经过多年生长,若管理维护到位,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将持续提升,当所有地块达到所属区域植被成熟状态时,预估基于2020年不变价计算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为113.06亿元。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EcosystemProduct,GEP),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最终物质产品与服务的经济价值总和,包括防风固沙、气候调节、固碳释氧、水源涵养等方面。
      2月18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边会并发表视频讲话:中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注重发挥企业、民间组织和公众的力量,已有5亿人坚持“手机种树”。超过5亿中国人通过“手机种树”改善远方的生态,创造更多的生态效益已获得广泛认可,成为中国带动社会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典型案例。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3月10日
      
    2021-03-10